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zhōng shū
Zhōngshū GV7[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sh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中枢 | ||
汉语拼音 | Zhongshu | ||
罗马拼音 | Chungshu | ||
美国英译名 | Middle Pivot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V7 | |
日本 | 7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
富耶氏 | |||
德国 | LG7 | ||
英国 | Gv7 | ||
美国 |
中枢为经穴名(Zhōngshū GV7)[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1]。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
中,指方位而言。枢,有枢要之义。本穴位在脊椎第10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以为名。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2]
标准定位:中枢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下凹陷中[4]。
中枢穴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5]。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中枢穴在督脉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5]。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及视力减退等[1]。
中枢穴主治黄疽、呕吐、腹满、腰脊强痛[8]。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腹胀满;黄疸;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6]。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5]。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备急千金要方》:眼暗,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惟多为佳,至验。
《类经图翼》:一传云此穴能退热进饮食,可灸三壮,常用常效,未见佝偻。
气弱则脾土少运,生湿生痰。痰生于脾,贮于胃,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
间。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十五...
人偻)治风痫癫邪。五痔积聚下痢小儿脱肛可灸三壮。中枢在十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按中枢穴诸书...
亦伤。阳伤则阴润之药不能孤立以自行。故以茯苓奠其中枢。北地土性甘寒。北小麦夜吐花。麦皮最能凉人肌肤。...
节下间。俯而取之。(甲乙)按入门。作筋束。字误。中枢(次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次注)按类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