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zhōng kōng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 次髎 | ||
汉语拼音 | Ciliao | ||
罗马拼音 | Tzuliao | ||
美国英译名 | Secondary Bon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31 | |
日本 | 31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31 | |
富耶氏 | V31 | ||
德国 | B31 | ||
英国 | B31 | ||
美国 | BI31 |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中空(《针灸大成》)。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骶部[5]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按之不振。芤脉之寻之中空。濡脉之绵软无力也。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
虚。正邪相拒。故作痛也。曰胃中空虚。非水谷尽出而空虚也。乃胃中真阳。因误下之损而空虚也。真气空虚。...
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
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气不平。逆于心下故也。饮食如故者。胸无邪阻。而胃中空也。时时下利者。脏虚邪结。不能运化。胃中之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