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kǒu chuāng
oral aphtha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phth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phtha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ore mouth[朗道汉英字典]
oral so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phth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口疮(oral sore;aphtha)为病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是指以口腔内的唇、舌、颊及上腭等处肌膜见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的溃烂点,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口腔黏膜溃疡病情较轻,范围局限[2]。患者口腔之唇颊等处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1]。
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发于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口炎。
1.口、舌、唇、齿龈等处可见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常伴流涎,甚则发热。
2.口疮与鹅口疮均为口腔疾病,应注意鉴别。鹅口疮的口舌上白屑散布为特征,一般不影响吃奶,多无发热;口疮的口舌等处可见小溃疡为特点,疼痛明显,影响饮食,常伴有发热。
3.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1]。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1]。
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令口舌间生疮肿痛。或素体阴亏,病后劳伤,真阴耗损,虚火内旺,上炎口舌而生疮。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1]。
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则口舌生疮[1]。治宜泻火清心[1]。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1]。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1]。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1]。
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1]。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1]。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1]。《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1]。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1]。
心脾蕴热: 唇、颊、上腭及舌面等处见绿豆大小黄白色溃疡,周围鲜红微肿,灼热作痛,影响进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 口疮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疡面较小而少,每因劳累诱发,此愈彼起,反复绵延,舌红苔少,脉细数。
1、 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1丸,每日2~3次;凉膈合剂,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时摇匀。片剂每次1~2片,每日2~3次。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
3、单方验方:大黄石膏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处方:生石膏10~30克,生大黄5~10克,人中黄3~6克,人中白3~6克。水煎,空腹凉服,每目1剂。
1、主方:泻心导赤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处方:黄连6克,生地黄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8克,甘草6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用量酌减。
3、单方验方
大黄石膏汤(参见脾胃积热型)清胃消疳汤(李浩澍《难证奇方妙用》)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清心泄热。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处方: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生石膏15~45克(先煎),知母10克,川黄连4。5克,川牛膝12克,淡竹叶7片,芦根10克,生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
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降火。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8克,牡丹皮8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利口汤(张俊庭《中医必效奇方妙术》)处方:生地黄24克,知母、黄柏各15克,牡丹皮、炒枣皮、山药、茯苓各12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地仓为手足阳明与阳脉之会,可清泻阳明邪热;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以泻阳明之热;劳宫为手厥阴荥穴,可清心火而止痛。
廉泉为阴维、任脉之会,联系舌本,可疏通口腔气机;通里为手少阴之络穴,以养阴清心;照海为足少阴经穴,阴脉始发,可导虚热下行。
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心 口 脾 胃 三焦
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5次为一疗程。
大椎及大椎旁开1.5~2cm处
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上下划动,划断皮下纤维组织2~3根,刺后挤压针孔,令少许出血,用棉球擦净,涂碘酒于伤口,每周2次。
性状】【功能主治】燥湿,生肌止痛。用于心脾湿热证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症见口疮,周围红肿,中间凹陷...
疮膜汉语拼音:【成份】【性状】【作用类别】本品为口疮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清湿解热,泻火毒,收...
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喉痹(急慢性咽炎)、口疮(复发性口疮,疱疹性口炎)、牙周炎。【规格】每片...
适用于不能用青霉胺者)、痤疮、慢性溃疡、结膜炎、口疮等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治疗量:口...
适用于不能用青霉胺者)、痤疮、慢性溃疡、结膜炎、口疮等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治疗量:口服...
名二圣散)治口疮满口。比虚壅上攻。贴手足心法。小儿口疮咽痛。川乌茱萸(等分)上为末。临卧时。用醋调成...
《巢氏病源》口疮候∶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热熏上焦,故口生疮也。《千金翼》曰∶凡口疮...
论曰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
(《千金方》此治灵气方也。)〔罗〕绿袍散治大人小儿口疮,多不效者。黄柏(四两)甘草(炙,二两)青黛(...
论曰小儿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口生疮,盖小儿纯阳。易生热疾,或衣服过浓,饮食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