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耳穴为耳针疗法施术穴位的通称[1]。耳穴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且有压痛和低电阻等特点[2]。一般以探棒按压或以耳穴探测器探查其敏感点来定穴[2]。耳朵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耳针理论将耳廓比喻为胎儿全身屈腿抱膝并倒置的缩影,耳垂与头面部相应,耳舟与上肢相应,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躯干和下肢相应,而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则主要分布在耳甲艇和耳甲腔[1]。人体的脏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这些相应部位出现压痛、变形、变色、结节或导电性异常的点,可在这些点上施术治疗[1]。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轮 脚 及 耳 轮 | 耳尖前 | 痔核点 | 与对耳轮上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 痔疾、肛裂、肛周脓肿 |
耳尖 | 耳轮顶端 | |||
耳尖后 | 位于耳廓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 | |||
结节 | 肝阳1.2 | 耳轮结节处 | ||
3.4.5.6 | 扁桃体2.3 |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 ||
耳舟 | 指 | 耳舟顶端 | 指部疾患 | |
凤溪 | 指腕两穴之间 | 肝炎、转氨酶升高 | ||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 ||||
腕 | 将指与锁骨之间的耳舟部分为五等份, | 腕部疾患 | ||
肘 | 共六个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为腕、第三 | 肘部疾患 | ||
肩 | 穴为肘、第四、五穴为肩 | 肩部疾患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对 耳 轮上 脚 | 趾 | 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舟部 | 脚气、趾部疾患 | |
跟 | 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部 | 跟部疾患 | ||
踝 | 踝关节 | 在趾、跟区下方处 | 踝部及踝关节疾患 | |
膝 | 膝关节 | 对耳轮上脚的中1/3部 | 膝部及膝关节疾患 | |
髋 | 髋关节 | 对耳轮上脚的后1/3 部(与腰骶椎穴相近) | 髋部及髋关节疾患 | |
对耳 轮下 脚 | 臀 | 对耳轮下脚的后1/3部(与腹穴相近) | 臀部疾患 | |
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 ||||
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 | ||||
对耳轮 | 自屏轮切迹至对耳 | 颈部及颈椎疾患 | ||
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 | 胸椎疾患、胸背疼、乳房疾患、泌乳不足 | |||
腰骶椎 | 椎,上2/5为腰骶椎 | |||
颈 | 颈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 |||
胸 | 胸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 |||
腹 | 腰骶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 腹部疾患、妇产科病症、腰痛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三 角 窝 |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与髋穴相近 | 各种痛证、失眠 | ||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与臀穴相近 | 下腹部胀痛、妇科病 | |||
三角窝前1/3的下部 | ||||
降压点 | 三角窝的前上方,与跟穴相近 | 高血压 | ||
喘点、肝炎点 | 在三角窝中1/3处 | 哮喘等 | ||
耳 屏 | 耳 | 屏上切迹与面部交界处的凹陷部 | 耳部疾患、眩晕 | |
耳屏正中与面部交界处 | 鼻部疾患、鼻衄 | |||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 发热、疼痛 | |||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 ||||
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 | ||||
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 | 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 |||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 眼病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屏 |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与上屏尖相对 |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 ||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与下屏尖相对 | ||||
对 耳 屏 | 对耳屏的尖端 | |||
缘中 | 脑点 | 对屏尖穴与轮屏切迹之间 | ||
位于耳屏切迹处 | ||||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 | 眼病 | |||
枕 |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 头昏、头痛、失眠 | ||
颞 | 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 两侧头痛 | ||
额 |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 前额头痛 | ||
对耳屏内侧面 | ||||
耳 轮 脚 周围 | 口 | 耳轮脚下方前1/3部 | ||
耳轮脚下方中1/3部 | 食道疾患 | |||
耳轮脚下方后1/3部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轮 脚 周 围 | 胃 | 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 胃部疾患 | |
耳轮脚上方后 1/3部 | ||||
耳轮脚上方中1/3部 | ||||
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 ||||
大肠 | 耳轮脚上方前1/3部 | 便秘、腹泻 | ||
耳 甲 艇 | 肝 | 耳甲艇的后下方 | ||
胰、胆 | ||||
肾 |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下方 | |||
肾穴与膀胱穴之间 | ||||
膀胱 | 对耳轮下脚的前下方 | 腰痛、坐骨神经痛、遗尿、膀胱炎、尿潴留 | ||
耳甲艇的前上角 | ||||
脐周 | ||||
耳 甲 腔 | 心 | 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 ||
肺 | 心、气管穴周围处 | 肺部、喉部疾患、皮肤病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甲腔 | 气管 | 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 气管部疾患、咽喉炎 | |
脾 | 耳甲腔的后上方 | |||
耳甲腔底部、屏间 切迹内 | 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 病症 | |||
肺与内分泌穴之间 | 便秘、腹胀、浮肿、上肢痛 | |||
耳垂 | 牙 | 拔牙麻醉点 | 从经屏间切迹软骨 | 牙痛舌 |
舌 | 下缘到轮垂切迹的连线至耳垂下缘作三条等距离平行线, | |||
颌 | 上颌、下颌 | 再在第二水平线上 | 牙痛、下颌关节炎 | |
神经衰弱点 | 引出两条与该线垂直的等分线,由内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 牙痛、神经衰弱 | ||
眼 | 分为1、2、3、4、5、6、7、8、9九个区。1区为牙、2区为舌、3区为 | |||
颌、4区为垂前、5区为眼、6区为内耳、5 | ||||
面颊区 | 区与6区交界线周围为面颊、8区为扁 | 面瘫、面部痤疮 | ||
扁桃体 | 桃体 | 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 ||
耳 背 | 耳根最上缘 | 头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 ||
中耳根 | 与耳轮脚相对应的耳根部位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背 | 郁中、脊髓2 | 耳垂与面颊交界下缘 | 头痛、腹痛、哮喘、背痛 | |
对耳轮及其上下脚背面的“Y”形沟 | 高血压、皮肤病 | |||
心△ | 耳背上部 | 浮肿、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 | ||
脾△ | 耳背中部的中央 |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 ||
肝△ | 耳背中部的外侧 | |||
肺△ | 耳背中部的内侧 | 哮喘、发热、消化不良 | ||
肾△ | 耳背下部,相当于耳垂的耳背面 | 头痛、失眠、眩晕、月经不调 |
注:△为耳背穴标记,借以与耳前同名穴区别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全图)(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内侧面)(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耳穴为耳廓部通过探查而发现的敏感点。又称耳廓反应点。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具有压痛和电阻低的特点。探查耳穴须通过探棒或耳穴探查器来确定,近年各地先后报道的耳穴甚多。
实验研究证明,机体的组织或器官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异常的反应。根据耳廓穴位的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也可将这些反应点称为压痛点、敏感点、良导点,反射点,阳性点、着色点、刺激点等。
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整个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一般地说,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图)。由于耳廓和体内各脏腑器官相互沟通,并受属于多条脑神经或脊髓神经的支配,所以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相应的穴位上会出现一些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可表现为色泽、形态的变化,也可表现为疼痛、敏感以及电特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依据。耳穴既是疾病发生时的反应部位,同时又是耳针施术的治疗部位。如耳廓肝区出现丘疹、白点、脱屑或明显压痛,说明肝脏有病变;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胆区、小肠区、颈区有明显的压痛,刺激这些压痛敏感点会使颈部疼痛的症状减轻或痊愈。耳穴同人体各部穴位一样,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当今已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3]。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3]。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3]。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3]。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3]。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3]。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3]。
耳针麻醉为针刺麻醉之一[4]。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4]。即按针麻要求在耳穴上针刺以进行手术[4]。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针麻的外科手术,尤以颅脑、五官、颈、胸部手术为宜[4]。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按手术部位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等[4]。并配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知识选穴,如胸腹部手术常选取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交感穴等等[4]。操作时采用捻转法,频率为每分钟180~300次;如用电麻仪以双相尖波电脉冲为宜,频率一般亦为每分钟180~300次[4]。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4]。
感风寒,亦闭关隔,鼻烂即疳,鼻臭积热。肾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孩名轮,轮里名廓,轮廓焦黑,肾...
次用夺命丹二三服,再服药酒。两耳下半分空处,名听耳穴,打中者二十四日死。先用加减汤,加川芎一钱、细辛...
次用夺命丹二三服。再服药酒。两耳下半分空处。名听耳穴。打中者。二十四日死。先用加减汤。加川芎(一钱)...
感风寒,亦闭关隔,鼻烂即疳,鼻臭积热。肾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孩名轮,轮里名廓,轮廓焦黑,肾...
眼上眉下,白如线者,主咳嗽。若耳尖黑,耳后骨黑,耳穴中黑,鼻孔如煤,甲黑翻指,吼叫数声,或作鸦声,及...